和郭东杰约在上午11;00,他准时出现在位于香港中环的苏富比旗舰艺廊——开业一个月以来,这里已经成为香港的新晋艺术地标。这位被英国权威艺术杂志《阿波罗》选为“亚太区四十岁以下四十人”的拍卖官在线证劵杠杆,目前担任苏富比亚洲区现代艺术部主管。
艺术市场生态圈里,工作强度最高的莫过于拍卖行,三天飞五个城市、高频次的藏家拜访以及密集的专业知识轰炸,“干拍卖你首先要吃得起苦。”身高1.90米的郭东杰是运动员出身,曾经连续站在台上主持拍卖10个小时。
辛勤耕耘带来的回报也是巨大的。加入苏富比12年,郭东杰在拍场上屡创纪录,包括以2.3亿港元刷新华人抽象艺术家朱德群全球拍卖纪录、1.9亿港元创造毕加索亚洲拍卖纪录,累计创造毕加索亚洲拍卖纪录前七位中的六项。他还曾经掌槌苏富比两项全球书画拍卖纪录,包括3.06亿港元的元代任仁发《五王醉归图》和3.7亿港元的张大千仿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。
趁秋拍季还没来临前,郭东杰带第一财经记者一起逛了逛新开业的苏富比旗舰艺廊,并分享了他对越来越“卷”的拍卖行业的最新观点: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,拍卖行和艺术市场从业人员都要勇于跳出“舒适圈”。“时代在变,藏家的习惯也在变。”他说。
古老拍行首创年中无休概念店
作为全球首家拍卖行旗舰概念店,开业一个月来,网上资讯已铺天盖地,但是当记者置身于现场,还是比预想中更加震撼,除了展品多元带来的惊喜,策划者的用心程度也让人难以忽略。
空间位于香港核心位置的置地遮打大厦,坐拥两层楼,占地达到2200多平方米。艺术品收藏家是一个小众群体,每年全球艺术品的交易量远不及单个主要股市的日均交易量,但是苏富比这次用“不一样的打开方式”,直接面对公众。
“每天在这个香港核心位置,有四万人次的人流经过。艺术鉴赏变为艺术的生活化,成为一种松弛的行为。”郭东杰表示。
一楼分为七个展厅,从外观布局上看,更像是一个高端家居零售店铺。但比零售店铺特别的是,里面陈列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奢侈品,而是门类繁多的艺术品,从西洋古典绘画、中国明代家具、瓷器到电影海报、当代设计、中外古籍、非洲当代艺术,甚至还有日本武士盔甲以及白垩纪晚期的幼年钩鼻龙标本,涵盖近20个门类的艺术品,展出200多件,时间跨度长达8000万年。
恐龙化石和猛犸象头骨十分抢眼,引发记者好奇心,化石也能售卖吗?郭东杰回答说,在一个成熟的市场,恐龙化石属于“自然历史”,是一个专门的拍卖品类,因为真正能合法上拍的数量不多,所以这方面的收藏品更加稀缺。在近期的一次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,史上最完整的剑龙化石Apex以4460万美元成交。
绝大多数藏品都明码标价,定价区间十分广泛,从5000港元到5000万港元不等,如果客人看中,可以即时付款买走。“所有藏品都是寄售方式,我们跟委托方达成一个协议价格,就类似于私洽交易。”郭东杰介绍。
整个空间充满了精巧构思和丰富细节。在玻璃幕墙上,随处可见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格言。在一面墙上,写着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之父、文学运动领袖艾伦·金斯堡《俳句集》中的一句:雪在山巅,花在房间,思想存于头颅(Snow on the mountain;Flowers in the room; Thoughts in the skull.)在另一处,则引用了但丁的《神曲》:恶魔并非如画上的那般黑暗(The devil is not as black as he is painted.)这些充满文学性的语言,将展厅里的藏品和空间布置有机地穿插在了一起,使得整个空间格调优雅,还平添几分故事感。
细节还体现在9小时的背景音乐上,这些音乐由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亲自挑选,这位出身于收藏世家的苏富比亚洲掌门人多才多艺,选中的音乐清单包括法国歌坛神仙眷侣赛日·甘斯布与简·伯金、美国著名导演大卫·林奇,以及近年崛起的乐队Cigarettes After Sex等,曲风涵盖爵士、摇滚、古典各种。参观时我们恰巧遇到了仇国仕,自从有了这个空间,他就常常出现在这里,苏富比的同事笑称这个艺廊堪比“仇国仕的孩子”。
最让人难以忽略的是空间的策展方式,它完全打破了拍卖行对艺术品分类的固有观念。七个展厅并不按艺术品的门类来分,例如中国瓷器、近现代书画、古代书画、西方现代艺术、古典家具,而是让所有的艺术品门类全部“混搭”。在同一个展厅,你可以同时邂逅西方古典绘画、东方绘画、当代艺术、明代家具甚至潮流运动鞋等各个门类。
置身于现场,你能明显感觉到这样的混搭不但不违和,反而让每个单品的视觉效果和特别之处更加凸显,进而让客人产生“如果我买回去这件收藏品,我的家居会呈现什么样的效果”的联想,并引发购买冲动。
展厅的地下比一楼更加震撼、更具设计感,由荷兰建筑师事务所MVRDV设计。相比一楼的明亮开放,地下幽暗深邃。高低起伏的天花板和墙壁,从备受中国文化尊崇的供石获得设计灵感,体现道家哲学。开幕展览“菩提:佛教艺术萃珍”展出一系列绝美佛教造像杰作,从古犍陀罗到中国盛明,沿南北各朝,途经赵宋,追溯佛教艺术发展的轨迹。当观众从喧嚣的香港中环商业中心进入这个空间,犹如进入凡尘世外,肃穆安静,恰好呼应了艺廊主题“别有天地(Another World)”。
最后的Sanctum艺廊,位置更为隐秘,散发着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气息。两件色调相同但是相隔千年的作品在此对望,一件是李希特1982年的油画《冰山》,另一件是来自11世纪的北宋汝窑天青釉洗,此件作品借自龙美术馆,2017年以2.94亿港元天价易手。而入口处摆放的科幻小说名字亦为《冰》,可谓点睛之笔。
展示的藏品被售卖后,会不断被新的藏品补充,展览也会不定期更新,用郭东杰的话来说,“这是一场流动的盛宴。”
百年老店寻求“破圈”
这个全新艺廊打破了拍卖行通常只在春秋两季举槌拍卖的做法,在固定的大型拍卖会之外,增加了全天候与潜在藏家接触的机会。
已有280年历史、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拍卖行苏富比,近来已屡屡行动,打破拍卖行这个古老行业的惯例。今年4月15日起,苏富比大幅调整了佣金比例策略,降低及简化买家酬金,不再收取营运附加费,使得佣金费率更加标准化和透明化。苏富比当时表示,此举旨在创造更具活力的市场,吸引更多新客户入场。
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,藏家也在迭代,如何适应年轻藏家的购买偏好,成为国内外老牌拍卖行的新课题。在全球范围内,网络拍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方式。在中国内地,直播拍卖也已经成为触达年轻藏家的新方式。
今年上半年,苏富比接近三分之一的客户为千禧一代和年轻一代(年龄在40岁以下),占比达31%,其中23%的人士主要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,其次是钟表(22%)、珠宝 (15%)和手袋及配饰(12%)。
亚洲藏家为苏富比全球成交总价值贡献了近30%,苏富比亚洲累计总成交额已连续三年突破10亿美元,其中包括来自大中华区的巨大贡献。
对于郭东杰来说,他也一直在寻求他负责的现代艺术板块“出圈”,争取更多藏家的可能性。以赵无极、朱德群这样的海外华人艺术家为例,他会更强调他们的国际性,以吸引华人圈以外的资金,“这样才能把西方的藏家带到亚洲拍场上来。”
反过来,他也尝试将毕加索、莫奈、雷诺阿这样的全球艺术家带到亚洲。而此前,亚洲藏家如果想要购买这些西方代表艺术家的作品,通常都需要在伦敦或者纽约举牌。正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的法国艺术家乔治·马修(1921-2012),就是郭东杰及其团队2018年开始系统化引进亚洲后,于2021年在香港拍场创下了1832.5万港元的全球拍卖纪录。
身处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会点,郭东杰说他想做“奥运会,而不是亚运会”。
“亚洲藏家的审美一直在提高,收藏兴趣在拓宽,过去收藏中国书画和现代艺术的群体可能是分开的,但是现在跨门类收藏也越来越多见。”郭东杰表示。
人口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,对拍卖行做生意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,也让拍卖行的竞争更加激烈。郭东杰认为,一个收藏品类有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期,从业人员必须要不断有新的想法,跳出自己的“舒适圈”,去激活市场,“时代在变,藏家的习惯也在变。”
他认为,在当下不甚乐观的经济环境下,反而能凸显出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的价值。“最终能否维系客户、取得客户最大程度信赖,靠的还是专业人员的判断力和前瞻性。”
苏富比的做法会不会很快就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?可能会在线证劵杠杆,但是要把想法落地也并非易事,“并且到那时,我们可能又有了新的创意。” 郭东杰表示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网站观点